1.为什么内行人都说中石化比中石油的油质量高?

2.中国石油能长期持有吗?

3.2007年国际原油市场行情走势以及中国市场行情分析

4.石油会被完吗?

5.中国石油发行价是48,为什么说到16多点才破发行价

06年石油价格_2003年石油价格走势

05年是沃尔玛,沃尔玛2005年全球营业总额是2879亿美金,排名全球第一。微软只派到100多位以后。06年是埃克森美孚第一,沃尔玛第二,这主要是因为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

://economy.enorth.cn/system/2005/07/05/001060964.shtml

这里有最详细的资料 自己去看吧

为什么内行人都说中石化比中石油的油质量高?

如楼上两位所说,2006年的纳税500强只有在2006财年结束后由国税及统计署调查统计之后才能得出排名,现在只有2005年纳税500强可供参考。

前10强:

名次 地区 企业名称 纳税(万元)

1 黑龙江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3146569

2 北京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1753151

3 北京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459126

4 山东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1371656

5 上海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2719

6 云南 红云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汇总) 1252344

7 上海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 1227734

8 云南 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019105

9 北京 国家开发银行 1010251

10 辽宁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893367

500强排行榜:://.js-n-tax.gov.cn/Page/NewsDetail1.aspx?NewsID=91679

一般来说,由于国内整体形式是稳步增长,所以在排名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但是纳税额应该会有一定增长。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中国石油能长期持有吗?

我不是内行人,对国内石油企业生产销售的油品没有话语权,但既然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那我就说说个人的浅见吧。

在原油的来源方面,中石化油田较少,主要依靠进口原油,原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55%以上,近年来这种比例还要有所上升;中石油油田较多,生产开的原油基本上能自给自足,进口原油较少。由于国外原油硫含量相对国产原油硫含量要大,因而在炼制加工技术手段、工艺流程及方式方法上会有所区别。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原油炼制加工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催化裂化和加氢技术。由于中石化和中石油炼制加工的原油来源不同,两家企业炼制加工方法就不尽相同,中石油用的是国内广泛应用的催化裂化技术手段,而中石化除了用催化裂化技术外,目前已逐步纳国外更加先进的加氢催化技术,使生产出的油品在质量性能、抗爆性能、燃烧性能等方面更加符合国V标准的轻重油,更加有利于环保生态的改善,促进可持续的发展。

在国内规模以上的54家炼油厂中,中石化就占据了其中的37家,由此可见,在国内炼油板块中石化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讲,实力代表一切,实力代表未来和希望。正是由于炼制加工技术方法以及炼制添加剂的差别,中石化炼制加工的油品在燃烧值效(耐烧)、抗爆性能(舒适度)、质量性能(品质)、公里油耗方面似乎更具优势,只不过这种优势并不明显,不太容易感觉出来而已。

内行人如果说中石化的油比中石油质量高,持这种观点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事实是否如此?看来只能由广大的消费者在实践中用心去体会了。

你好!我在中石化的加油站工作了十年!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要看内行人和谁说了,如果和外行人说,那肯定要说中石化的油比中石油好,包括我在顾客面前也会这样说,当然要为自己所在的公司说话了。

但内行人和内行人对话,就不会这么说了,油的好坏最主要还是看炼油厂的好坏,同样的原油,杭州的炼油厂就比不过上海的,这就是技术差距,那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也一样,你要看你所在的地区所用的油是哪个炼油厂出厂的,才能说谁好谁差。

我们很多人在油品问题上人云亦云,甚至一些外行人都敢复制网上的一段文章来做回答,这是不负责任的,其实大家也不用太在意两家国企的油谁好谁差,现在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出厂标准,我们基本不用担心这两家企业的油品质量。

我是行内人,曾在中石化市级分公司安全质量处工作,客观讲,正规中石化中石油油品都没有问题,而差别在于管理。

中石化极少有加盟站,而中石油在抢加油站的那几年,就是刚分家的那几年疯狂扩充终端,只要买油就可以挂中石油品牌标识,同时自营站管理极其松散,早起站长都有购权,部分加油站购一车中石油油品,搭配三车地炼油,甚至整月不购正规油,导致中石油品牌被彻底玩坏,同时由于管理不尽责,知识产权意识差,出现大批冒加油站。

自进入2010年左右,中石油也开始逐渐加强管理,逐步改变以上情况,目前也有所改观。

所以,如果你看到挂中石油牌子,却不能使用中石油加油卡的,都是中油站,也是最靠谱的识别方法。

这个问题各有各说法,有人说中石化比中石油的油质量高,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

我在广东,我谈谈自己在用车过程中用油的一些主观感受。首先可以确认的是,不同公司的油品是有差别的,至于差别有多大可能需要专业仪器才能分辨的仔细,我只是从个人感受上去谈。第一辆车是国产轿车,开始一直都是加中石化的,有一次在回老家的路上发现有有一家私人开的加油站,不仅有优惠还可以免费洗车,于是加95号汽油,第一次加没有感觉与中石化的有什么区别,然后加第二次,这次明显感觉到不一样了, 汽车 在60速的时候,感觉车是一瞬间吃不上油,时间是非常短暂的,但是开车的我是明显感觉到的,而且是经常出现,当时我认为是油品问题,也没有去维修,之后加回中石化后,这个问题再没有出现过。

后来因为需要送儿子去比较远的地方读初中,在这途经的路当中,发现有很多中石油加油站,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去中石油加油站,中石油加油站见到我没有他们的加油卡,就推荐我办理一张加油卡,首次充值一千,送20元加油券,以后每次加油每升再优惠0.2元,看上去的确不错,中石油也是国营的,质量应该也是不错的,于是我办理中石油的加油卡,为了得到每次加油优惠0.2元,几乎在后面都是加中石油的油,也没有感觉与中石化的有什么区别。

在去年年末换了一辆国产SUV,也是一直加中石油的油,因为这辆SUV达1.7吨重,感觉挺费油的,官方是7.5升每百公里,实际测试耗油是每百公里10升左右,车是油表显示是9升左右,所以每次跑400公里或没有到400公里就去加油了,每次加都要230元左右(加95号),自己也觉得是新车油耗高点实属正常,但感觉还是偏高,因为平均时速超过50,平时都是走国道或高速,很少在市区走。

今年与朋友自驾游去广西,上高速前在中石化加油站加95号加满,用了182元,然后在游黄姚古镇、姑婆山后,又在广西加了185元加满中石化95号汽油,之后跑梧州看骑楼,然后打道回府,回到家乡这边加了240元中石化95号汽油加满,来回一共跑了差不多1千公里,这样算下去,每公里不到0.5元。

自从广西 旅游 回来后,就一直加中石化的,走的路跟以前是一样的,明显感觉就是油表显示,油表显示低于8升,实际油耗8.5升,我想这才是这辆车的真实油耗表现,这个油耗的变化可能与油品或车磨合期有相关。

老妈是中石化的,她说油品没啥区别,都一样。

前两天还聊这事,油品啥的她没啥建议,就是建议别买推销给你的燃油宝,加油员都有提成,一瓶下来,加油站有提成,加油员有提成,数额还不小,所以那玩意本来就没几个钱。

还有好多中石化加油站是私人承包了,不过油品还是正规渠道来的。以前比较乱,各种乱七八糟的油品都可能出现,现在管的严了,私人也不敢太作,毕竟是油站还是摇钱树。

辨别真伪李鬼中石化还是中石油,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油卡,油卡是官方发行的,私人收油卡是彻底的亏本,所以他们不会收这玩意。

这个有人做过实验:"同样车型的新车子,分别加同样数值的95号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汽油,然后由同一个人在距离相同的同一段路上驾驶,而且路上的驾驶情况是差不多的(虽然有些差距,但是差距不大),最终的结果是中石化的汽油比中石油的要多开30公里左右。"

结果到底对不对呢?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为大家一一介绍。

首先要说明的是两个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在企业背景上是没有差别的,而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源油和源油提炼所添加的添加剂不一样而已。

大家都知道中石油的源油是国产的,中石化的源油是进口的。

而提炼方式,这个大家可以去参考国家的车用汽油的标准。

而与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汽油质量问题就是哪家的汽油更加耐烧一些,换句话说在对 汽车 不影响的情况下哪家的汽油走得更远一些?

耐烧这个问题其实是跟汽油的密度有关系的,我们国家的规定是汽油密度的质量指标是必须在720-775之间的,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的话,两者的最大密度差不会超过50,所以其实差别不大的。

而根据专业人士透露其实不管是中石化还是中石油的汽油,真正的质量差距是和当地原油的提炼方式以及加油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所以具体的质量高低还是要根据每一批油来定的,跟什么南北之分,和什么温度只差是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的。

但是我这两天分别加了中石化的95和中石油的95,前者是5.8左右的价格,后者是6.0左右的价格。

我建议南方加中石化没毛病,北方我没去过。

这个问题提的不科学。

中石油和中石化都是大型国有能源企业。油品质量都是由国家质检部门制定统一标准实施。

中国大部分油田都属于中石油,所以国内原油开中石油是主力,也有小部分炼油厂,也会将开出来的原油炼制出成品油。

国内大型炼油厂很多都属于中石化,所以成品油炼制生产,中石化是主力。但中石化油田少,中石油每年也会调拔很多原油去中石化。

中石油和中石化也都会进口国外原油来进行炼制生产成品油,油品质量是多种因素决定的。

原油的炼制加工工艺是决定油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两个部门加工成品油,每一种标号都是按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这都有严格的质量和数量的检查程序,所以成品油质量应没区别。

作为个人加油,首先要认准是不是中石油或中石化的加油站。因为有的个体加油站也包装成和他们差不多,不仔细看还看不出来。有些个体加油站,为提高利润,会进小炼厂的成品油,质量肯定和大炼厂的有区别。

国有加油站要经常接受上级质量和计量监管部门的检查,油品质量和数量都是有保证的,可以放心加。

感觉这个说法,更多是误导,猜测这个说法的原因是出自原油的来源。

大家都知道,我国已经是原油第一进口大国,除了国产不足两亿吨原油,超过一半都是进口的,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从各种数据来看,进口原油质量比较好,国产原油含硫等杂质稍微多点,这是差别。而我国两桶油,初期主要用国产原油提炼的就是中国石油,相反,中国石化更倾向于用进口原油。(其实还有一个中国海油,主要去国外开石油的,初期炼油不多)市面说法,应该源于此吧!

但我们发现,这说法谬论有二:

一、两桶油甚至包括中海油,成立之初确实分工明确,但随着 社会 发展,国家也逐步放开各种业务,现在,三桶油都可以发展炼油业务,除了用国产原油,也都可以进口原油。从这个角度,就可以发现,哪里用进口原油还真要看地域了。中国原油生产,主要在北方和西北地区,长江以南基本没有什么油田,换句话说,如果在广东,不管那个公司,炼油厂都会倾向于用进口原油,毕竟,海运成本比从西北东北运输过来,更便宜,何况北方,西北原油,或许还没够当地用,何苦运输?

二、提炼汽油,原料往往不是关键的,更关键是工艺和质量控制。所以,两桶油的质量,都是符合标准的,差别不会太明显。但不同地方炼油厂,可能存在一定差别,这点才是影响汽油质量的关键,虽然说影响不大。工厂的工艺,检测水平等等,你作为消费者怎么检测,差别又有多大?都符合国家标准就好。

总的来说,两桶油都是国有大型企业,油品质量都是可以保障的,值得信赖的,应该差别也不会很大,这个可以放心,国家每年也都会年检,关心油耗,更多点目光盯上自己的 汽车 保养吧!

中石油的油透明,基本无色,中石化的油偏黄。在电视上看到国外的汽油基本无色透明,所以我一直在中石油加油,且他们可以用,充值还有优惠。06年的老爷车加了5年多中石油了,年检尾气还是一次性过,所以信任中石油。。

我是中石油的一名基层员工,在中石油工作了20年。中石油、中石化是市场上最大的两家成品油销售企业,虽是市场竞争关系,但各自的油品质量绝对是信得过的,都是从国企炼厂购进的油品,质量绝对是有保证的。

2007年国际原油市场行情走势以及中国市场行情分析

您好,如果您工作比较繁忙、无投资经验,建议在保留应急备用金前提下,尝试投资。因为每个人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且预期投资回报投资期限等也不同,因此,您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比较熟悉银行,可先从稳健型银行

理财产品开始,也可考虑保守配置型基金等,就目前金融市场的情况来说,无投资经验前提下,理财宜稳健为主;可拿出比如1~2万元资金尝试投资

股票,个人认为,A股和H股估值有互相接轨的可能性,可逢低买入市赢率较低、业绩稳定增长的蓝酬股票(而目前中石油A股价格,对于投资者来说,不是投资的好时机)。若在投资实践中,证实适合股票投资,能坚持长期投资、不怕短期波动风险,可适当增加股票或股票型基金比例。经过长期实践,找到适合的理财方式。(润家理财 关红)

专家[王昌威]:

您好,您觉得基金太慢是增长太慢的意思吗?首先,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过高的回报期望只会使您陷入投资误区,中国股市类似06年和07年上半年的高速增长不会经常出现,一年内资本能够翻倍的情况短期内也很难复制,中国的股市正在逐步的完善,一个成熟的投资市场平均每年能够有20%—40%的盈利已经很不错了。您提到的想用30万存款进行投资是很明智的,但最好留出相当于家庭三到六个月收入的存款,可以是现金存款,也可以购买部分货币型基金。其余的资金可以用作投资,中石油这样的大公司,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股票的长期走势肯定是看好的,但是长期投资的收益不一定就强于基金,而且在短期中会承担比基金更高的风险,所及建议把资金做一下分配,不要只投资一种产品,分散风险。

石油会被完吗?

2006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油价疯涨暴跌,极大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也颠覆了传统的思维理念。自2003 年6 月以来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超级大牛市在2006 年上半年仍得以维系。资金庞大的国际商品指数基金通过买入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期货来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投资策略在上半年仍然主导了商品价格的走势。当美联储在六月底进行了第17 次加息后,NYMEX 原油在美国夏季自驾高峰期、飓风预期、以黎冲突升级等众多利多因素的推动下于7 月14 日冲刺到历史高位。

随着此轮加息周期的结束,全球通货膨胀预期逐渐减弱,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的大牛市暂告段落。全球经济在持续加息的背景下,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世界商品热潮开始降温,基金开始撤离商品市场。这使原油在八月初未能借沸扬扬的伊朗核问题及飓风袭击海湾等一系列短多题材突破80 美元,反而走上了漫漫熊途,进入到一轮中期大幅度的回调。至十月原油价格已跌至60 美元下方。油价的持续下跌引起OPEC 各产油国恐慌。OPEC 于10 月19 日晚间就减产护价达成一致意见,决议在其约2,750万桶的原油日产量基础上下调120 万桶。

此次减产给市场增加了一些利多因素,但未能有效推动油价反弹。市场围绕石油输出国减产及石油消费国不断调低需求而展开拉锯战。原油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区间整理后,终在OPEC 于12 月进一步减产及取暖油需求的带动下展开反弹。

由于国内外市场背景存在差异,今年原油与燃料油走势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偏离:

(A)进入到2 月份,国际油价因IEA 公布库存大幅上升及调低需求预期持续下跌。国内燃料油则因为资金对原油预期向多,使得价格出现偏离,在春节后的交易中基本上以阳线报收,在国际原油和新加坡燃料油双双回落的情况下,走出抵抗性下跌走势。

(B)6 月下旬原油因伊朗与西方国家难以就核问题谈判达到一致,原油在前期的底部得到支撑。而上海燃料油则因新加坡燃料油市场走疲及国内到货充裕下破前期底部支撑位,进一步走低。

(C)7 月中旬以黎冲突升级,伊核问题和朝鲜导弹发射再起风云,印度孟买连环爆炸案,原油市场一时利多因素云集,并于 7 月14 日创下历史新高。而国内燃料油各地炼厂则因成本大幅增加,几乎无利可图。需求大量减少拖累燃料油表现,沪油未能突破前期高点。

(D)在经历一轮大级别的调整后,燃料油与原油的走势开始分化,燃料油走势尽显疲态,日内波幅窄小,成交量、持仓量明显萎缩。

第二部分 2007 原油市场分析

一、 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放慢

2006 年美国GDP 增长率出现了明显地下滑,投资者开始怀疑美国经济出现拐点。从而引发了市场对原油需求减少的忧虑,为06 年油价的回调垫定了基调。

同时美国经济的放缓意味着加息将告一段落。美国最后的一次加息是在6 月底,至此,自2004 年6 月以来的连续17 次幅度均为25 个基点的加息步伐终于停歇。

此轮美国GDP 增长率的下降主要由房地产降温引起,而房地产主要通过投资、消费和就业来影响美国经济,对经济实际的冲击不会太大,调整期也不会太长。2006 年油价与房价的双双回落亦缓解美国通胀压力。美国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强。美国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海外扩张,另外世界其他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也拉动了美国的贸易出口,促进美国经济,因此美国经济的发展存在趋缓的迹象,但不可能衰退。

虽然明年全球经济成长预计会放慢脚步,但仅是微幅放缓。

二、世界石油供需关系改善

近年来原油供给担忧一直助推着油价走向新高。在油价不断走高的同时,高油价也导致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趋势减弱和产量的扩大。而由此引发的原油供需关系的变化将有可能使原油结束数年的牛市。

国际能源署在2006 年10 月将 06、07 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率均调低0.1%,其中2006 年需求增长率由1.2%下调至1.1%, 2007 年石油需求增长率由1.8%下调至1.7%,即8590 万桶/天。

其中来自中国的需求仍然强劲。2006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已占到全球增长的30%以上。另外中国在今年正式进入储油时代,在建立储备的初期将吞噬更多的石油供给。今年8 月,镇海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正式建成,10 月宣布启用,接受原油注入。目前,其余三个也正在有序建设中,根据,它们将在2008 年前陆续投产,届时中国将有1 亿桶原油的储备规模。

同时随着石油投资项目的逐渐投产,OPEC 及非OPEC 的原油产能都有明显增长。其中OPEC 作为世界主要产油地区,石油供给占世界石油总供给量的40.5%。

近年来OPEC 石油供给稳步增加,从03 年的3080 万桶/天增至目前的3470 万桶/天,增幅达12.7%。剩余产能自04 年10 月以来也不断提高,由当时的58 万桶/天,增至目前的338 万桶/天。

非OPEC 国家近年来的石油产量增长更为迅速。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06年非OPEC 国家原油产量增幅达到110 万桶/日,预计明年增幅可达到170 万桶/日,石油总供应量将上升至5270 万桶/天。

增长部分主要来自俄罗斯石油供给的大幅增长。石油工业作为俄罗斯的支柱产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过去10 年里俄罗斯石油供应量增加了近60%,达到0 万桶/天。预计07 年俄罗斯石油供给可以达到1000 万桶/天以上。

这些均预示着世界石油供需状况在逐步改善。

三、EIA、OPEC 谁主油市沉浮?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通过公布石油库存及需求数据往往可以影响原油市场。近期EIA 公布的原油库存自历史高位有所下滑,但仍远高于一年前的库存水平。高位盘踞的原油库存及EIA 对2006、2007 全球石油需求下调带动国际原油向下波动。

兵来将当,水来土掩。在原价下跌过程中,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往往通过改变减产政策来提前干预以阻止价格下挫,从而保护产油国的利益。而这种政策性的改变并非每次都十分有效。近几年OPEC 经常在原油价格处于55-60 美元/桶间达到限价减产的内部一致意见,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减产方式来提升油价以保护各产油国利益。但从93 年以来OPEC 的减产情况看,由于OPEC 决议减产时通常也为原油市场利空云集的时候,市场转势需要一个过程,因此OPEC 达成减产决议往往不能即时推动原油价格有效回升。结果通常是在减产数月之后油价方才回暖,即减产被反映到原油市场上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2007 年,代表着进口国利益的EIA 和代表着输出国利益的OPEC 之间的政策博弈仍将延续。而由于原油价格正落在OPEC 的敏感区间, OPEC 在07 年将饰演到更突出的角色。

四、季节性因素影响力增强

在地缘政治逐步被淡化的情况下。美国夏季的汽油消费、飓风、冬季取暖油消费等季节性题材将更受市场关注。其中汽油消费及取暖油消费通过上下游产品的关联性促升原油价格,飓风则直接通过影响墨西哥湾等重要产、炼油海湾的石油设施及开工率促升原油价格。实际上,每一年季节性因素都为原油市场的炒作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全球厄尔尼诺现象愈发严重,而美国由于其工业发达,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到全球的近三分之一,美国气候不断升温。06 年的暖冬气候就制约了原油的反弹高度。季节性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且其对市场的影响往往是循序渐进的,通常可以延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五、地缘政治因素仍未消除

国际油价走势受诸多因素影响,尤其在近几年,原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但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并日益成为政治角力的筹码。

从经济利益和能源战略考虑,美国必须赢得与伊朗的博弈才能保证油价的稳定。之前美国一直通过外交手段暂时或永久性冻结伊浓缩铀活动,推迟伊发展核武时间。而在12 月23 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对伊朗实行一系列与其核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禁运、冻结资产和监督相关人员出国旅行等制裁措施。至此美国已顺利通过外交手段推动伊核问题国际化,并为对伊取进一步行动赢取国际支持。伊朗的产油国地位及战略地理位置决定,如果伊朗继续坚持发展核武器,将必然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也将再次推动国际油价飙升。玄而未决的伊朗核问题再度浮上水面。原油市场同时也是政治博弈的舞台。地缘政治问题再次浮上水面,可能会引发基金的再度热炒。

第三部分 燃料油(2737,-12,-0.44%)市场分析

尽管今年国内燃料油与原油走势出现了一些偏离,但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燃料油自身的基本面使其较原油更容易走弱。

一、燃料油现货市场结构生变

燃料油前期涨幅过高过快,国内终端用户难以适应成本不断增高的市场环境是导致燃料油市场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前期在原油的带动下,燃油价格也一路高企,致使燃油发电成本远远高于电价,燃油电厂亏损严重。虽然各地方给予适当的补贴,燃油发电厂获利空间仍然极其可微,甚至亏损。企业运行不堪重负,被迫停机或以最低负荷运行,直接导致对燃料油需求的大幅下降。而燃料油价格从高位回落后,企业重新启动需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需求一时难以恢复。

燃料油用于发电的需求量减少还受到电力供需形势缓解的影响。今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较去年明显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很显的改善。在我国目前的电源结构中,火力发电占到75.6%,水电占到22.6%,风电等新能源比例更小,这样的电源结构既不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不利于环境保护。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华南地区的这些高污染、高耗能的燃油机组将逐步减少和淘汰。

总体而言传统的燃料油消费行业如印染行业在燃料油市场上已完全消匿;陶瓷产业用油比例下降到燃料油消耗量的30%以下;燃油发电厂需求大幅缩水,电力行业在市场中比重降低;船工用油稳定增长,同时燃料油加工企业已成为进口燃料油的消费主体。

二、替代能源发展空间扩大

由于前期燃料油价格不断走高导致成本增加,并且使用燃料油容易带来环保问题,替代能源的开发便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在我国替代燃料油的主要燃料是煤、天然气和奥里乳化油等。短期内燃料油替代虽难以大规模展开,但发展前景良好。目前煤市出现供给紧张的态势,并造成煤价上涨。另外以煤替油还受到环境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煤替代燃料油的规模将受到影响;但随着西气东输、广东LNG 项目以及与委内瑞拉奥里乳化油项目的逐步建成投产,燃料油替代规模会逐步扩大,特别是在发电领域。根据有关部门的和一些部门的预测,今后国内发电领域燃料油需求将有所下降,但占我国燃料油需求近1/4 的交通运输领域燃料油需求会因水上运输业的发展而有所增长;化工、建材以及钢铁等领域因其快速发展、替代燃料增长的局限性等方面的原因,燃料油需求在短期内仍将保持稳定。西气东输工程使部分电厂的燃料改为清洁性能较好的天然气。此外,进口LNG 项目的投产,也将进一步减少发电 方面的燃料油需求。

三、燃料油市场规模有所萎缩

中国今年的石油需求量占到世界需求总量的46%左右,增幅达到6.1%。但其中燃料油由于现行的价格机制以及替代能源的发展,需求有所下降。

现货市场规模的缩小传导至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上,使得成交量及持仓量出现一定的下滑迹象。 造成成交量及持仓量下降的原因还有:2006 年上半年曾出现几次沪燃油价冲高、成交放大的行情,但是每次都遭遇了现货商保值抛盘的狙击,投机户在油价回撤时损失较为严重,信心受到很大影响。实盘的打压影响了投机力量的热情度。不过上海燃料油作为国内唯一的石油期货品种,同时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仍有望吸引到更多的资金进入,继续寻求发展。

第四部分 2007 年后市展望

综上所述,2007 年世界经济基本向好,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长有所放缓,主要受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消费和住宅投资增长进一步走弱、及美元下跌等影响。在全球经济放缓和世界石油供需均衡的前提下,油价再次冲击前提历史高点的可能性极小,阶段性回调格局已经形成。同时受国际局势,季节性因素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07 年将延续振荡调整。预计2007 年原油价格总体将维持在55-68 美元/桶的区间内波动。

而沪燃料油的运行区间在2007 年则将更趋于稳定,受国内现货基本面影响的程度将高于2006 年。

中国石油发行价是48,为什么说到16多点才破发行价

石油对于人类太重要了,它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达到40%以上,同时,它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矿产,石油的形成至少需要数百万年。所以,石油会被完吗?这是一个生活在石油已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现代人时常会想到的问题。

在20世纪60—70年代,国际上曾流行过“石油储量短缺、石油工业很快步入穷途末路”的传言。这些“预言”似乎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第一,世界石油年消费量在1950—10年的20年间增加了3倍(从40亿桶增至165亿桶),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5.6%;第二,按照以往的7.5%的历史平均年增长率计算,20世纪的最后30年(11—2000年)间,石油的总需求量就达1300亿桶;第三,从1850年石油工业开始兴起到10年,全世界总共消耗了近4000亿桶石油,而到11年,人类所有探明的石油储量才有5200亿桶。为了满足所预测的需求量,到2000年前大约还需增加4万亿桶储量。显然,全世界很难在短短的30年内再找出如此巨大的石油储量,在这种“石油不久就会枯竭”的悲观论调影响下,70年代的石油价格暴涨(图40)。

图40 全球石油储量分布图但是,10年以后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并非像这种悲观论调所预言的那样,在11—1996年的26年中,世界石油总产量仅为5760亿桶,在20世纪最后的几年中,全世界的石油探明储量以年平均4.26%增加。全世界并没有进入所谓的石油短缺时代,而是在供需基本平衡、储量充裕的状态下稳步地发展着。

当然,这些都与20世纪后30年国际政治格局和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比如,这个时期通过对已发现的油田再评价而新找到的储量超过了原来的储量,原因在于人们对老油田已经有了一些认识,重新研究、评估的投资相对要少,风险也小,各国和相关的油公司的兴趣都很高,中东的主要产油国对新油气区的勘探资金投入量下降,这与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没有发生“大起大落”式的变化有关;各油公司和国在石油工业中大量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地有新油田被发现。

其次,经历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人们加快了寻找新的替代能源的步伐,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明显快速增加,从11年的40万亿立方米增至1996年底的150万亿立方米,近几年的增加量更大,天然气的使用量也在不断扩大,它在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比例已由11年的16%,增至目前的近30%。

再者,随着人们对石油地质理论的深化,许多新型油藏,比如遍布世界各地的“低熟—未熟石油”及加拿大阿尔伯达和委内瑞拉奥里诺科产出的超重油砂的储量等十分可观。此外,全球各地还有上百个未经勘探的沉积盆地,随着技术与资金的积累,这些地区很可能会有新的油气发现。

当然,从长远看,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也许会更多地受制于需求而不是供应,而且,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也迫使人类不可能无节制地扩大使用石油。从全球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天然气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石油,这既是动向也是规律,一些产油大国也相继成为产气大国。目前已出现了天然气替代石油的强劲趋势(天然气发电厂、燃气锅炉、天然气/液化气汽车等)。核能、太阳能以及储量极大的天然气水含物的全面开发利用也将进一步缓解石油需求的压力。

据此,可以大胆地预言,人类对石油的开发利用不会陷于需求旺盛而供应枯竭的尴尬境地。

对一个油田而言,很难肯定说出它的岁数。但无论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还是普通民众来说,“油田的寿命”都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话题。

根据对开历史较长的美国油田的统计,在美国的74个油田中,油田寿命最短的为14年,最长的可达近90年,平均为46年。一般来讲,一旦油田无法再获得经济效益时,就可视为“寿终正寝”了,但有时出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需要,国家或油公司也会赔本继续开的。

迄今为止,人们只能出部分地下已发现的石油。一般说来,每出一吨原油就会有两吨原油被遗留在地下,一旦用新技术提高了原油的开率,就可以相应的延长油田的寿命。比如,一个油田原来的石油收率为30%,应用新技术后,将收率提高到60%,就相当于把油田的寿命延伸了一倍。当然,提高地下石油的收率也会使一些油田死而复生,在我国玉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老油田,经过技术改进以后,一些已“退休”的油气区由于提高了收率,使这些“老”的油气区重放光彩。

地下的地质情况是十分复杂的,我国大陆上寿命最长的延长油矿始建于1905年,当时的原油年产量仅有几吨,后来达到了几百吨,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80“高龄”的老油田的产量达到了15万吨。如今,在石油地质、石油工程科技人员的努力下,这个老油田的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当然,一个油田的原油出速度不能过快,否则会造成地下水淹没了油层,使油田生产力严重受损。

一个油田寿命的长短涉及多种因素,而不断地探明新的石油可储量,提高原油的收率,用新技术、新工艺是延长油田寿命的主要保证。

目前的石油地质理论认为,石油的形成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时间,因此,在我们积极地寻找、开石油的同时,绝对不可浪费这种虽然丰富但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能源。正像一位哲人告诫的那样:我们今天所消耗的能源并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而是从我们的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

48.60是首次开盘的价格,发行价格是16.70。发行价是网上发行中签的价格,还有网下配售的。向投资者出售公开发行的股票、债券的价格。此价格多由承销银团和发行人根据市场情况协商定出。由于发行价是固定的,所以有时也称为固定价。股票发行价就是指股票公开发行时的价格。

但是,发行价总是高于净资产价,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上市目的就是为企业融资。例如,如果某公司每股净资产5元,发行价8元,那么8-5的那3元,乘上总的发行股数,就是公司上市时融到的资金,可以用于公司的发展,属于资本公积金。

因此,发行价如果定得低,公司上市融资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失去上市的意义。但是,如果发行价定得过高,就没有人愿意买,也一样融不到资。于是,根据市场的接受能力,参考同类公司的市场价格,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定一个折中的价格,既满足融资的需要,市场又能接受。

扩展资料:

股指期货

开盘价

开盘价由集合竞价产生。集合竞价的方式是:每一交易日开市前5分钟内,前4分钟为期货合约买、卖价格指令申报时间,后1分钟为集合竞价撮合时间,产生的开盘价随即在行情栏中显示。

集合竞价用最大成交量原则,即以此价格成交能够得到最大成交量。

首先,交易系统分别对所有有效的买人申报按申报价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申报价相同的按照进入系统的时间先后排列;所有有效的卖出申报按申报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申报价相同的按照进入系统的时间先后排列。

接下来,交易系统依此逐步将排在前面的买人申报和卖出申报配对成交,直到不能成交为止。如最后一笔成交是全部成交的,取最后一笔成交的买人申报价和卖出申报价的算术平均价为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该价格按各期货合约的最小变动价位取整;

如最后一笔成交是部分成交的,则以部分成交的申报价为集合竞价产生的价格(请注意,该价格就是开盘价,所有成交的报价都已该价格而非报价作为成交价)。

百度百科-发行价